杨华美,武昌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副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武汉“黄鹤英才”优秀青年人才,三峡大学硕士生导师,中科院岩土所科研助理。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耐久性及微结构研究、严酷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外加剂研究、固碳技术及碳排放,工业固废高效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主持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复杂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预制构件用高抗蚀硅酸盐水泥基材料组成设计与调控技术》,主持和参与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参与编写《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合编专著《珊瑚礁砂混凝土结构物损伤机制及耐久性评估》。参与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9篇,EI论文3篇,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在她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同学们眼中传统的老师形象,而是知心朋友,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地和她交流讨论。她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潜心研究传授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她奇思妙想,一系列新式学习课堂模式不断推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并收获满满。不仅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她在科研上也不断创新突破、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方面颇有研究,参与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多篇SCI论文,成为学校优秀教师的典型。
武汉地铁8号线建设 参与攻坚
经武汉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于2021年1月2日上午开通。该校智能建造学院科研团队参与了地铁8号线的建设,杨华美博士就是主要成员之一。她说,一座城市的地铁承载了一城人民的期待,能够参与地铁建设服务社会,很荣幸很高兴。
“我们主要参与了联络线隧道监测、土建工程监测等,从2019年开始前后历时一年,虽然很辛苦但很值得!”杨博士介绍,他们主要承担了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工程配线(联络线)土建工程以及周边建筑物、管线、道路等施工监测工作,并及时分析变形趋势,提供监测数据资料,编制监测报告,实时通报异常数据情况。为了完成任务,监测施工技术人员经常要到工地现场进行监测并撰写报告。
潜心科研 致力于建筑材料研究
混凝土对于现代建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在房屋、道路还是桥梁上,由混凝土建筑的构件随处可见,在混凝土的硬度以及强度等各个本身的性质都要由科研人员一一探索。
杨华美老师在博士阶段主要研究建筑材料,尤其是在水泥混凝土材料方面,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她科研涉猎广泛,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的外加剂、抗冻剂、加速剂和海工水泥混凝土、铝酸盐混凝土以及硅酸盐混凝土、化学高分子建筑材料、矿物外加剂等。
杨老师擅长研究水泥混凝土材料,她从外加剂入手,发现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当中渗入,占水泥质量的5%以下,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化学性质,而且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抗碳素化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海工水泥研究方面,杨老师发现,海工水泥是在储水池、桥墩、涵洞,水池、水管、海港码头、海堤等许多侵水工程建设中通常采用的普通水泥,早期强度海工水泥3天强度可达到28天强度的55%以上,有325、425、525三个标号,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其具有低水化热的特点,水化热比普通水泥低三分之一,适用于大体积港共砼工程、大坝工程。
截止目前,杨华美老师已发表SCI论文9篇、EI论文3篇,其他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不少研究成果颇受关注。例如,她不少论文发表在知名重点期刊上,例如《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硅酸盐学报》等。
此外,她还曾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技部973子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2项。
重视环保 废弃建筑垃圾再利用
除了重视研究建筑材料之外,杨华美老师对环境保护也较为重视。近期,她主要以建筑垃圾的工业处理为目标,正在研究如何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以达到城市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目的。
据了解,建筑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在对建筑物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是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垃圾。比如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需要打好基础,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梁结构等建筑垃圾,处理这些工业垃圾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将工业垃圾破碎做成混凝土骨料,第二是将其磨成粉做成胶凝材料,以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
杨华美老师说:“建筑垃圾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广泛地侵蚀作用,如果对建筑垃圾不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对城市环境卫生、居住生活条件和土地质量评估等都有恶劣影响,所以进行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杨老师表示,目前建筑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是利用某一种技术手段将建筑垃圾粉碎,达到可以用来做为混凝土骨料的效果,大大将资源节约,同时以达到环保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美华老师的科研工作进程从未停歇过,在她的心中有一份责任——努力推进建筑事业发展,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和资源节约,共创美好世界。
鼓励学生敢于动手 激发试验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动脑,比老师直接将解题方法告诉学生效果好百倍。”这是杨华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到的宝贵经验。在实验课堂上,杨老师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自己将实验目的和过程以及结果都发给学生,学生反而都不会去认认真真地完成实验,在没给学生实验目的以及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反而认真去做实验。
这让杨华美老师深思,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意识在她的心里初步形成。杨华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让学生动手是必要的,学习是同学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太过于主动,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被动,从而不利于教学。”
在学生们的眼中,杨华美是一位非常负责的老师,在实验方面,老师会让同学们亲手操作。土木工程1902班的库光依同学说:“在杨老师的实验课堂上,会让我感受到和高中的实验课堂有所不同,我最大的感受是做完实验后清楚了解了实验目的和结果,不同于高中老师那种手把手教的模式,让我们有了自我思考的空间”。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辩论式课堂受好评
关于教学模式创新,杨华美老师也有她自己的点子。她说道:“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我想创造一个‘辩论赛’课堂,以辩论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们对真理的一种向往,以及引发同学们对知识点产生足够的兴趣。”辩论式课堂以辩论的形式将同学们分为“正方”和“反方”,这种课堂模式不仅使每一位同学做到课前预习,还能够让同学们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处理,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吸收,同时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同学们有更多的兴趣了解其知识点的本质,不论是质疑还是支持。”
在杨华美老师的眼中,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由来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样才能够让知识在同学的脑海中烙印得更加深刻。杨华美老师说道:“我带了2019级的三个班,其中两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在长时间的教学当中,我发现本科班的同学思维较为敏捷但是却不太活跃,而专科班却恰恰相反,而引入‘辩论赛式’课堂,能够让他们感到新奇,在课堂上不再那么‘沉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吸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之中感受到快乐又能学习到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工程造价1902班的田园同学说道:“目前,杨老师自创的辩论式课堂正在试验阶段,平时在课堂上老师都会代入这个辩论思想,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努力推动辩论式课堂的发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后,努力推动辩论式课堂全面发展”。田园同学介绍,杨老师在课堂上以辩论式进行教学,学生们面对这种教学模式都感到十分惊奇,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后达到提高专业素质的目的。
杨华美老师敢于课堂创新,擅长调解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听讲,在课下,杨老师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每当提起杨老师,她的学生都是赞不绝口。“杨老师是一位称职的老师,也是一位贴心的朋友。她课上认真负责,注重课堂效率,每节课都会设置很多巧妙的提问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她课下倡导平等共进的沟通交流,不仅在学业上关心、帮助我们,在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也会主动与我们沟通,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土木工程1902班的学生黄辰楠说。
杨华美老师不光在学生们面前获得一致好评,在学院领导和同事那里也得到了诸多肯定。智能建造学院副院长欧阳玉华这样评价杨华美老师:“她积极认真,爱护学生、热爱工作,对同事和同学都非常好,她积极带领老师组织教学工作,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好榜样。”